当前位置:

零陵大木源村:做活“绿水青山”文章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彭沛 周红军 编辑:梁园翠 2021-02-25 08:40:47
—分享—

红网时刻2月25日讯(永州日报记者 彭沛 通讯员 周红军)2月8日,记者前往享有“世外桃源”之称的零陵区邮亭圩镇大木源村采访。一路上,风光旖旎美不胜收,漫山遍野的野生茶郁郁葱葱。“加入合作社不仅能在家门口干活挣钱,还能分红,希望村集体收益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在村活动室,一年一度的大木源野生茶合作社股东分红大会正在举行,股东李双凤领到8000元分红后笑开了花。

大木源村位于零陵区邮亭圩镇,由原刘家桥村和大木源村合并而成,全村389户1255人,过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014年,该村被确定为省级扶贫村。

脱贫路上,大木源村依托森林覆盖率96.2%的生态优势及丰富的野生茶资源优势,坚持走旅游扶贫、绿色发展之路,开发大木源漂流、农家乐等项目,发展原生态高山野生茶,激情漂流、民俗体验、生态采摘,做活“绿水青山”文章。

修通道路好致富

“只见女出嫁,未见女进门。”老支书回忆起以前直摇头。大木源村深居大山,距离镇政府有16公里,曾经是零陵区唯一没有通水泥路的村,村民走出大山需要花费半天的时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全区最贫困的村之一。

2015年以来,零陵区加大了扶贫工作力度,确定由区教育局为牵头单位,零陵旅建投、区质监局、新闻中心为后盾单位的扶贫工作队进驻村里。扶贫工作队和村党组织通过向上积极争取资金500多万元,修通了这条通往山外的道路。工作队员还通过向上争、村民筹等办法,加大投入,加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万元,新修了一个水坝,解决干旱死角农田的灌溉问题;投入15万元,新修了一座便民桥,方便群众出行;投入6万多元,将1组到4组的6公里泥路铺砂;投入7万多元,实施亮化工程,为全村主要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同时,对村活动中心进行了整修,建起了农家书屋、卫生室等。

2017年,大木源村整村脱贫摘帽。如今,道路通了,电灯亮了,旅游旺了,贫困户也富起来了。

漂流带动旅游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初,大木源建起了大木源水库,有水面近千亩。2012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村里经济能人尹维君,经过考察,决心要利用好大木源的水资源。

“家乡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天然形成的河道打造漂流项目再合适不过。”说干就干,尹维君先后投入600余万元,在水库大坝下搞起了漂流。漂流全长4公里,全程1小时左右,落差大,每年从四、五月份开漂,至九月、十月闭馆。

2013年尹维君成立了漂流开发公司。村里以入股的方式对漂流公司进行投资,公司每年给村里分红,增加了集体收入。同时,还吸收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入股,并招聘当地村民40多人。“从2013年到2020年,在安保、设施维护、景区经营上,优先聘用本村村民,8年来光是发放工资就不下400万元。”

漂流逐年升温,周边县区以及广东等外地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带旺了全村旅游发展。村里的水上游、餐饮、养殖等产业快速发展,前来野炊、登山、探险的人群年年增多,贫困户也利用就近打工、开办农家乐赚钱。每逢夏季,主题漂流、水上乐园、浑水摸鱼、水中捉鸭、露营烧烤等趣味活动让大木源风生水起。

“去年,我们农家乐收入3万元、养殖收入2万多元,早就脱了贫。”张继军是贫困户,扶贫工作队为其提供种羊和种鸡,村里开发漂流旅游后,他又开办了农家乐,旺季时每天接待游客7—8桌。2020年,大木源村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野生茶成为“摇钱树”

“去年这近两万亩野生茶摘下来800多斤干茶叶,为村民带来近40万元收入,今天我们给每个股东分了8000多元。”指着山上漫山遍野的野生茶,村支书张建华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起这一让村民致富的法宝。

大木源村依托丰富的野生茶资源,以发展原生态高山野生茶、竹笋和灵芝为主导,创立了大木源野生茶专业合作社。春茶采摘时,野生茶合作社发动群众上山采摘鲜叶,以每公斤100至160元的价格收购,并进行加工。统一采摘、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群众采摘茶叶每天可得150至200元收入。

“我们还注册了‘木源云峰’商标,提升野生茶的附加值。”村支书说起野生茶来口若悬河。

依托绿水青山,大木源村发展相关产业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张建华告诉记者,目前全村正致力于引进村外资金投入,规划打造民宿、垂钓、峡谷穿越、森林氧吧等更多项目,创新经营方式、开发特色线路、拉长旅游产业链,形成“娱在大木源、吃在大木源、住在大木源”的旅游模式。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彭沛 周红军

编辑:梁园翠

阅读下一篇

返回零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