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交警大队大队长 唐合民
一、车轮下的生死警示:零陵区国省道交通安全现状与严峻挑战
322、207国道如同两条生命动脉穿行于零陵区的乡村肌理,却正成为令人扼腕的“事故走廊”。近年来,两条国道事故多发,已造成多起人员伤亡,教训极为惨痛。事故背后,是多重风险叠加的复杂困境:
(一)“巨兽”横行,秩序失范:大型货运车辆,特别是六轴车已成主流。它们凭借庞大身躯与强劲动力,常以远超安全限值的速度呼啸穿行于村镇之间,并屡屡侵占对向车道,形成巨大移动风险源。
(二)路穿村野,隐患丛生:国道线形设计难以完全满足现代高速重载交通需求,部分路段穿过密集的农村居民区,平交道口众多,路侧环境复杂,防护能力先天不足。
(三)意识薄弱,交通混沌:沿线村民交通安全法规认知有限,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出行工具从农用车、三轮车到电动车、行人混杂,行为随意性大,与高速车流交织,险象环生。
(四)管理困局,力有不逮:传统警力巡逻管控模式面对绵长路线、全天候风险、复杂主体,效率与覆盖面均显不足,执法威慑难以持续。
此情此景,呼唤着治理理念与手段的深刻变革——亟需构建“降车速、夯基础、治隐患”的系统化、智能化、社会化国道交通安全治理新模式。
二、三位一体破困局:零陵区国道安全治理新路径的核心举措
(一) 科技赋能“降车速”:以精准测控压降风险源头
1.电子哨兵,全域布控:在事故多发点段、穿村镇路段、长下坡及连续弯道等关键位置,科学增设固定与移动式电子测速设施。重点锁定大型货车,实现对其速度的24小时无缝、精准监测与记录。
2.数据驱动,靶向执法:建立测速大数据分析平台,精准识别超速高频车辆、时段、路段,指导一线警力实施“猫鼠同步”的精准拦截与顶格处罚,显著提高执法威慑力与效能。
3.信息前置,预警干预:在测速点前方合理距离设置醒目的速度提示标志、LED实时车速反馈屏,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柔性”提示,引导驾驶员提前主动降速。
(二) 固本强基“夯基础”:以工程硬措施筑牢防护屏障
1.“三必上”消盲点:在穿村过镇路段、学校区域、急弯陡坡、视距不良点等关键节点,必上警告标志、必上道路标线(如震荡减速标线)、必上减速带(或信号灯)。尤其强化对支路接入主路的警示与强制减速控制。
2.“五必上”除隐患:在事故易发、高风险路段(如临水临崖、路侧险要、交叉口冲突严重处),必上警示桩(或护栏)、必上标志牌、必上标线、必上减速带(或信号灯)、必上照明(或反光设施)。对临水临崖、高路基路段,优先设置坚固的波形梁护栏或混凝土护栏。
3.路口渠化,通行有序:对复杂、流量大的平交路口实施精细化渠化改造,增设导流岛、清晰施划引导标线、优化信号相位配时,明确路权,减少冲突交织。
(三) 源头共治“治隐患”:以基层网格激活安全末梢
1.“两站两员”织密网:在乡镇(街道)层面设立实体化运行的交通管理站(交管站),统筹辖区交通安全工作;在村(社区)层面设立交通安全劝导站,作为最前沿阵地。配备由乡镇干部、村干部、志愿者等组成的专兼职劝导员队伍。
2.宣教劝导到田头:“两员”立足本乡本土,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采取“大喇叭”喊话、入户发放资料、集中观看警示片、圩场“摆摊”咨询、典型案例“以案说法”等接地气方式,精准滴灌交通安全法规、风险识别、避险知识,尤其针对“一老一小”、务农务工群体、电动车驾驶人。
3.动态纠违守村口:劝导员在重点时段(红白喜事、集市庙会、节假日、学生上下学)、重点路段(村口、集市口、学校门口)上岗,及时劝导、制止农用车载人、面包车超员、电动车不戴头盔、行人随意横穿等显性违法,将隐患消除在出村上路前。
4.隐患哨兵报实情:建立“两员”日常巡查机制,及时发现并上报辖区道路设施损坏、占道经营、恶劣天气影响等动态隐患,成为交警部门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三、长效新局:构建零陵区国道交通安全治理新模式的保障机制
高位统筹,协同发力: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由区政府牵头,明确交通、交警、公路、应急、乡镇(街道)等各方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将国道安全治理纳入相关单位年度考核。
(一)多元投入,强化保障: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保障电子警察建设、“三必上”“五必上”工程、劝导站建设及“两员”必要的工作补贴和装备配备。探索引入保险等社会资本参与安全设施建设维护。
(二)科技融合,智慧升级:推动电子测速系统、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平台与“两站两员”信息互通,形成“前端感知-数据分析-精准预警-路面干预-源头劝导”的闭环治理链条。探索利用APP、微信群等提升“两员”工作效率与信息流转速度。
(三)考核激励,激发动能:建立科学的“两站两员”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工作实效与补贴、评优挂钩。对表现突出的劝导员予以表彰奖励,提升其归属感和积极性。探索设立“交通安全文明积分超市”等正向激励方式,引导村民参与。
(四)宣教常态,文化浸润:持续开展“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巡回宣讲。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矩阵,曝光典型违法、事故案例,普及安全知识。推动交通安全融入村规民约,培育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乡村新风尚。
322、207国道上的车轮之殇,是对零陵区交通安全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降车速”以遏制最凶险的初始动能,“夯基础”以构筑最坚实的物理防线,“治隐患”以激活最贴近的源头细胞——三位一体,方能编织出一张科技支撑有力、工程防护到位、全民共治参与的国道交通安全立体防护网。新模式的核心在于将治理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控,变部门单打独斗为社会协同共治。唯有以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以系统思维和创新举措,扎实推进此治理模式,方能有效扭转当前严峻的安全形势,让穿行于零陵沃野的国道,真正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平安出行的“平安大道”、“民心之路”。这既是职责所系,更是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建议区委区政府从道路规划、建设和安全治理整个过程,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统筹财政、交通等部门,将这一部分资金保障纳入财政预算和地域发展规划。
来源:零陵交警大队
作者:唐合民
编辑:郑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