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零陵:家门口作坊“腌”出四季好“丰”景

来源:零陵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郑志祥 编辑:郑炜 2025-07-04 15:46:52
—分享—

本网讯(记者 眭振华 郑志祥)在零陵区石山脚街道文屯村的田间地头,成片的豆角藤蔓郁郁葱葱,青翠的豆荚在阳光下舒展,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的丰收画卷。而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背后,藏着种植大户朱永健的返乡初心——多年前,看着家乡土地撂荒、闲置劳动力无处施展,朱永健心中满是酸涩。“我不能看着大家困在这里!”带着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念,他毅然放弃城市打拼的机会,回到文屯村,以豆角种植为切入点,从规模化豆角种植到传统腌制产业延伸,将田间绿意转化为增收致富的“金疙瘩”,走出了一条“小豆角撬动大产业、古法工艺焕发新生机”的乡村振兴之路。

2125b5e15b3a12cf7f229be2871ec834_副本.jpg

朱永健深知,要想产业长远发展,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2023年,他报名参加隆平高科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乡村建设型(第五期)培训班,系统学习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及市场营销策略。课堂上,他与各地学员交流经验,将专家讲授的滴灌技术、土壤改良方案等知识牢牢记在心里;课后,他反复琢磨如何将所学转化为实践。这段学习经历,成为他创业路上的“加速器”。

081bfc623a86ed195fe2de903c12cf11_副本.jpg

五年时间,从最初的几亩试验田到如今规模化的20亩种植基地,朱永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种植方法,逐步成为当地豆角种植的“领头雁”。他坚持精选优质品种,引入现代化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精准把控田间管理各个环节。烈日下,他穿梭于藤蔓间查看长势;夜幕中,他研究气象数据调整灌溉方案。这种“科技+匠心”的模式,让他的豆角以品质优良、产量稳定著称,每年数万斤新鲜豆角畅销周边县市,成为市场上备受认可的“招牌产品”。

面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和鲜销局限,朱永健没有止步于种植。他敏锐洞察到腌制食品市场的潜力,毅然决定将产业链向深加工延伸。说干就干,他改造自家闲置院落,建成标准化腌豆角作坊,配备清洗、腌制、包装设备,开启了“从田间到舌尖”的转型之路。这一大胆尝试,不仅为自家豆角开辟了新销路,更在乡村传统产业中激起涟漪。

作坊建立初期,朱永健走访村里老匠人,虚心请教传统腌制秘方,又潜心钻研现代食品保存技术,在古法工艺与现代标准间寻找平衡。为守住品质,他坚持“当日采摘、当日腌制”,所有原料均来自自家基地和周边农户,并严格执行消杀流程。凭借着高品质和独特风味,朱永健的腌豆角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青睐。鲜嫩爽口、咸香适中的口感,不仅吸引了周边居民和餐馆批量采购,还通过熟人推荐、线上平台销售到了长沙、深圳等地。如今,作坊在豆角旺季月均加工豆角5万余斤,产品常常供不应求。

朱永健的作坊采用“错季生产”模式,当豆角过季时,他便迅速将目光转向本地丰富的辣椒资源,利用积累的腌制技术开发剁椒、泡椒等特色产品。辣味鲜浓、风味地道的辣椒制品,不仅填补了生产空白,也让作坊实现全年运转。这种“以季换季”的灵活策略,让传统腌制产业焕发出持久活力。

产业发展的红利,朱永健始终与乡亲共享。他高价收购周边农户的豆角、辣椒,为周边村民解决了销售难题;作坊吸纳30余名村民就业,从清洗分拣到包装封罐,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朱永健常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乡亲们一起富,才是乡村振兴的真意义。”

如今的朱永健,正谋划着更大的蓝图:扩大种植规模、引进先进设备、推出真空包装产品……他希望将腌豆角、腌制辣椒打造成区域特色品牌,让文屯村的味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条从豆角藤蔓到腌制作坊的产业链,不仅装满了村民的“钱袋子”,更蹚出了一条传统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在文屯村的田野间,朱永健以豆角为笔,以腌制工艺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亮丽风景。

来源:零陵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郑志祥

编辑:郑炜

阅读下一篇

返回零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