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木香流韵春常在,不妨长作雕刻人——记柳子木雕第三代传人柳景文

来源:零陵区文联 作者:唐高翔 编辑:眭振华 2025-04-28 08:07:54
—分享—

本网讯(通讯员 唐高翔)一方几案,上百把道具,可雕山河锦绣,可雕百味人生,可雕奇禽异兽,可雕历史人文……这是永州市零陵区“非遗”柳子木雕第三代传人柳景文坚守了40年的岁月。40年来,柳景文以木为纸,以刀为笔,通过双手,赋予木材以生命和灵魂,雕刻出时光的痕迹。

中等身材,憨憨的面容,不拘言笑的表情,谈起手艺时,柳景文意气风发:“从学习到构思、从制图到雕刻,再到后期的打磨修正,一件好的作品,没有几个月的沉淀和钻研,是做不出来的。只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初心不改,锲而不舍,才能做好。”

微信图片_20250427090546_副本.jpg

渊源家学守初心

柳景文,1963年出生在富家桥镇将军滩村,系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堂弟柳宗玄第四十一代后裔。爷爷柳秀俊、父亲柳朝桂,祖孙三代从事木工和木雕技艺,他们“精书画,善雕刻”,才华横溢,远近闻名。柳景文则成为柳子木雕第三代传人。

祖上荣光,家学渊源,成为柳景文学习木雕的动力,也是督促他初心不改的压力。12岁的柳景文喜欢素描,成为老师眼里的好苗子。高中毕业后,他正式拜师学艺,跟随父亲走南闯北,深学雕刻,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他雕刻种类繁多,人物、花草、飞禽走兽、山川河流样样精通,工艺老到,手法娴熟。尤其喜欢雕刻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上世纪90年代,他在南津渡百万庄社区创建了柳子木雕艺术室,将深情寄于木雕,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木雕传承人。

“这是凿子,这是圆锥,这是扁斧,这是锤子,这是木槌,这是鬃刷,这是墨斗……”遇到投缘的客人,柳景文总爱打开橱门,把祖辈传下来的一些木刻木雕工具展示一番。如果他兴致好,还会拿出一块木雕作品给人看,落款是几行宋体小字:“《江雪》,柳景文执刀”。这是他20岁时的作品,结构大气,手法成熟。

他的女儿,潜移默化地受到三国文化影响,据说,当年女儿高考,柳景文因崇拜关公,就带女儿去东山上的武庙里许愿,说也凑巧,当年女儿高考成为一匹黑马,发挥超常,考上了国内一所名牌大学。女儿毕业后虽在外地工作,但对父亲雕刻十分支持,与别人谈起父亲,十分自豪,家中置放着多个父亲雕刻的关公等三国名人的木雕作品。

微信图片_20250427090114_副本.jpg

匠心独运善创新

“‌艺术与文化是相通的‌,没有文化就设计不出好的图案。雕刻人需要用心研究被雕刻对象,对其时代特征、历史背景、精神内涵都要准确把握。”这是柳景文对木雕技艺如何守正创新的理解。

做好匠人,首重匠心。柳子木雕讲究精细,制作工艺极其复杂,从设计、选料、开料、木工加工,到雕花、组装、打磨和上蜡,一样都不能少。对此,柳景文直言:“工具是雕刻艺人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侣,工具齐备,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并在造型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技巧,使行刀运凿洗练洒脱、清晰流畅,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做木雕,靠的不仅是手上的绝活,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柳景文一边雕刻,一边学习充电。在柳景文的家里,摆放着《论语》《春秋》《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文化类书籍,也置放着《中国木雕工艺》《工艺美术史》等专业类书籍,还有连环画,这些都是他生活中的所爱。他说,“时读时新,灵感自来”。

其作品在彰显精湛技艺的同时,也传播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金玉满堂》《福瑞祥龙》《三英战吕布》《关公送嫂》《送子观音》等作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凭着对艺术的执着,柳景文寓教于艺,在木雕领域创作出一批批独具特色的艺术精品,闻名零陵业界,让人慕名而来,爱不释手。

授徒传业润福泽

传统技艺,重在传承。随着科技发展,传统的手工木雕技艺受到机械化雕刻的冲击,面临生存空间狭窄的困境。这让柳景文深感忧虑:“一个木雕工至少要三四年才能出师,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坐得住冷板凳。”

为此,柳景文以身作则,想方设法传徒授艺。对于前来求艺的学徒,他总是热情有加,手把手教导:“只要他们热爱这门手艺,我就用心教,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木雕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如今,柳景文带出了全伟、周柏成、李兵、卢名等10名徒弟。有的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用“定制化木雕”打造家具,带动当地几十人就业;有的坚守在雕刻一线,用劳动创造价值的,每天都能挣个三四百元的“手艺钱”;有的还培养新徒,传授技艺。

柳景文还热心公益事业,创办“柳子木雕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激发年轻人对民间工艺的兴趣;他成立“柳子木雕工作室”,以工作室为阵地,回富家桥老家、到福寿亭社区及中小学校开展木雕等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引导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零陵区文联

作者:唐高翔

编辑:眭振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零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