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随笔 | 往事如烟大庆坪

来源:零陵区创建办 作者:唐高翔 编辑:郑志祥 2025-04-21 16:17:20
—分享—

文 / 唐高翔

30多年前,我从学校毕业,一纸调令将我分配到有零陵区“小西藏”之称的偏远的据江寺乡(后来合并为大庆坪乡)。大庆坪乡东南与双牌、道县接壤,西面与广西白宝、东山相邻。这里山高路远、白云缭绕,山路九曲连环、怪石嶙峋。“望到屋、走到哭”“人在天上走,水在地下行”“有女莫嫁大庆坪”,是那时大庆坪乡的真实写照。

我刚到江寺乡政府时,这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老百姓生活艰苦。乡政府(当时在零陵据江寺乡)的房子十分简陋,是低矮的四合院式砖瓦房,庭院里荆棘丛生。夏日,人在里面感觉如置身蒸笼;冬日,寒风呼啸,风撕破裹紧的尼龙纸,呼呼地吹进屋内,让人寒意刺骨。下雨天,雨水从瓦背落下,常常打湿被子和衣服。有时人在家里吃饭,雨水淋湿楼板,一不小心,楼板“轰”的一声垮下,砸在锅里、碗里,防不胜防。

那时,乡里到零陵县城仅有一条公路,路面狭窄,路径弯曲,路基不好,还是泥土路面。行人乘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因道路状况差,100多里的路程车辆要行驶3个多小时。不仅如此,从这里到县城每天只有一趟车出去,一趟车回来。乡里到各村没有公路,村民送粮、卖货、购物资全靠肩挑手扛,那时村民去一趟零陵城区,就好比去一趟广西。

乡里没有自来水,好在地下水丰富,有井水,春夏时节尚可,一到秋冬时节井水就枯竭了,只能从离乡政府较远的岩洞中抽出水来供应。抽水需要电,可那时电也没通,只能买来柴油机抽水。记得那时各家各户都备着大大的水缸、水桶。抽水时,电工师傅一声令下,大家纷纷挑着水桶来到现场,排着队等着盛水,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人群攒动,热闹非凡。

村里因为没有通公路,又没有电话,传达通知、处理事情,都靠步行。我到大庆坪乡时,乡党委政府把我分配到偏远的彭家村蹲点。该村位于一鸡鸣三省的黄花岭下,离乡政府有20来里。去村里的日子,我总是天没亮就起床,煮点面条草草吃完,凌晨便出发。一路走去,道路曲折漫长,山道弯弯,山径被棘刺遮掩。我从黎明出发,到村里时已接近中午。因为路途遥远,我只要去了就在村里住几天,与村干部一起研究村里事务,入户走访群众,调处山林、水利、家庭等各类矛盾纠纷。那时大多数人家贫穷,又因缺水等原因,村民常常因挖水、牛吃庄稼、家中缺钱引发矛盾。

后来,随着条件改善,乡政府通了电,各村也逐渐通了路。我记得当初修建大庆坪到据江寺公路时,乡政府干部全体出动,全部吃住在工地上,一个领导负责一段。那时修路没有挖机,全靠肩挑手扛。为了抢进度、促工程,在大树下、石头边、山坡上到处搭建敞篷。沿路几个村庄的村民男女老少齐上阵。经过7个月的努力,大庆坪的干部群众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硬是在石山上开出一条道路。大公路通车那天,沿路群众放鞭炮庆贺,比过节还热闹。

大庆坪地处深山,通电后,许多人家买了电视机,但因没有信号,电视机很少能正常播放。为此,有些居民架起老高的室外天线,勉强能看清画面,但银幕上雪花点点,依然模糊。记得那时,家家户户都在户外安装一根杉木柱子,柱子上还绑着一根竹子。天晴还好,一遇刮风下雨,室外天线不但容易被吹断,还会引发交通、火灾等安全事故。有一次,同事唐大伯家的天线被大风刮断掉落,恰好一辆卡车刚刚驶过,如今想来,我仍心有余悸。

时光飞逝,一晃12年过去,组织将我调进城内上班。进城后,我又工作了20多年。这20多年来,我虽很少再回大庆,但这片我曾生活和工作过的土地,我一直铭记于心,也始终关注着它的变化。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牵动着我的心。

30多年过去,今日的大庆坪早已沧海桑田、山河巨变。乡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昔日被称为最偏远“小西藏”的大庆坪,已成为人人向往的生态乐土、旅游胜地、投资洼地。

如今,乡政府建起了高楼,种上了花草;乡里道路纵横,交通四通八达,到零陵城区、全州等地乘车不到1个小时,水泥路通到各村;猫儿岩水库、清水头水库等如高山上的平湖,灌溉着农田、滋润着庄稼,村民再也不用为水发愁;全区最偏远的乡村早已结束了无电的历史,一盏盏路灯点亮了山区美丽的夜晚;手机、电视、冰箱、小车走进了大庆坪乡村的寻常百姓家。穇子酒、禾花鲤鱼、罗汉果等原生态产业迅速发展。芬香、黄家湾、赵家湾等古村落揭开神秘面纱,从幕后走向台前,散发出迷人魅力,成为山野间百看不厌的奇葩,引得游客心驰神往。

几十年过去,昔日“有女不嫁大庆坪”“望到屋、走到哭”的大庆坪早已成为历史。如今的大庆坪,流水潺潺、藤萝缠蔓、清风摇曳、百鸟鸣欢、游人如织,宛如世外桃源、人间胜境,成为零陵大山深处一颗璀璨的明珠,令人流连忘返。

来源:零陵区创建办

作者:唐高翔

编辑:郑志祥

阅读下一篇

返回零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