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零山,不仅仅是一座山。
它是一条河,一条没有航标的河;
它是一座观,一座世界上最小的庙观;
它是一幅画,一幅烟雨朦胧的实景画;
它是一座塔,一座心灵信仰的精神之塔。
香零山,位于零陵城东茆江桥西南潇水中央,系天然石矶组成的小岛,高约20米,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15米。
关于香零山的得名,据史籍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开始建立零陵郡时,景色秀美的香零山盛产一种名贵的香草,形状酷似芳香的“罗勒”,清香四溢,胜于椒兰。皇帝知道后,便将此草定为贡品。年复一年,贡品数量逐年倍增,香草采尽,仍然不能满足皇宫的需要。《永州府志》载:“山曰香零,是生香草,零与苓古文通,故名。”清光绪《零陵县志》载:香零山“地产香草,其叶如罗勒,香闻数十步,唐世上供,郡人苦之,刺史韦宙奏罢之”。据此可见香零山上产香草是真有其事,绝非杜撰。
于是,盛产香草的香零山就成了名山、宝山,成了名人雅士、迁客骚人向往的地方。
唐朝,在一个雾茫茫的清晨,柳宗元来到了城东五里外的潇水河畔,隔江眺望香零山,一时触景生情,写下了《登蒲洲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对香零山作了细致入微且又风情万种的描绘:
隐忧倦永夜,凌雾临江津。
猿鸣稍已疏,登山娱清沦。
日出洲渚静,澄明皛无垠。
浮晖翻高禽,沉影照文鳞。
……
而后刘禹锡循着柳宗元的脚步来了,感慨之余,写下了下面这首《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
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后来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来了,明崇祯十年(1637)的一个春日,他专程前往览胜,相见之后,欣喜之余,久久凝望察究,对香零山的地形位置、形貌特征、地理构造一一详细记述。他在《楚游日记》中写道:“下舟溯江,渐折而东,七里至香炉山(即香零山),山小髻,独峙于西岸。山,江中乃石骨攒簇而成者。其上佳木扶摇,其下水窍透漏。最可异者,不在江之心,三面皆沙碛环之,均至山足则决而成潭,北西南俱若界沟,然沙逊于外,而水绕其内,其东则大江之奔流矣。盖下流之沙不能从水而上,而上流之沙何以不逐流而下,岂日夜有排剔之者耶?亦理之不可解也。”
清朝时,香零山上建了一座观音阁。当地居民烧香、拜佛,阁里和尚诵经打坐,晨钟暮鼓,更是平添了几分神秘的气质和韵味,为自然胜景的香零山增添了人文的因素。
香零山山势险峻,风景优美,春流荡荡之时,有如贴水芙蓉,与波明灭;秋高水落之时,则亭亭孤寺,不可攀跻;若雨后日出,烟锁山脚,雾雨朦胧,往来舟楫,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烟波浩渺的意境,如置身烟波浩渺之境,因有“香零烟雨”之称,为永州八景之一。
来源:《零陵文化旅游丛书》
作者:刘翼平 刘佳音
编辑:单建华
本文为零陵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