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高旭
“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深切领悟到“人民至上”这条红线贯穿其间,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大爱无疆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是从基层、从人民中走出来的对人民怀有真挚感情和强烈责任感的人民领袖。从15岁开始,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小山村度过7年知青岁月。7年间,他锤炼党性,入团入党;他担任支书,干在实处;他勤学深思,修身养性;他扎根农村,心系群众。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体验群众疾苦中萌生人民情怀,在地方治理实践中增进人民情怀,在革命家风传承中升华人民情怀,在担当崇高使命中彰显人民情怀。
“人民”二字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人民至上是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也是治国理政的出发点、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就是“人民至上论”“人民幸福论”。
“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的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政党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人民利益高于天,这和我们党的宗旨息息相关,也和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息息相关。我们要明确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担当。要时常把人民群众供在心中敬一敬,把人民利益的标尺放在心中量一量。要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让人民情怀永远在心中流淌,我们要把以人民为中心深深植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确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价值观。要处处自重、经常自省、不断自警、时刻自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郑重承诺,锻造诚心诚意为民担当的博大胸怀,达成尽心尽力为民造福的宏大境界。
让人民情怀永远在心中流淌,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真正做到为民用权、为民担当、为民服务、为民造福,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与人民群众一道,谱写开放文明富裕幸福美丽新零陵的崭新篇章,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来源:区委宣传部
作者:唐高旭
编辑:梁园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