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1962年回乡调查
李达,出生于零陵县灌塘口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今冷水滩区岚角山镇油榨头村)。党的重要创始人和党成立初期的一位重要领导人。
1962年9月,李达响应党的号召,回到久别的家乡,进行走访调查。这次归来距他1947年元月离开家乡去湖南大学任教已整整15年了。15年来家乡的发展变化常常让他魂牵梦绕,他总想抽身回来看看,可总是拨不开繁重的工作,只好将思乡的梦一次次往后推。如今终于归来了。可是,三年苦日子虽然过去了,国家的经济也开始复苏了,但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究竟怎么样,李达惦记着这些事,心里总是沉沉的。如今他的身份是党的八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和武汉大学校长,这次回乡调查,他的心情可不轻松。但李达就是李达,他永远是那么朴实敦厚就像家乡的泥土一样,只要深入实地,他的心就落下来。
一
当他驱车进村时,看见一些稀稀拉拉的社员挑着箩筐有气无力地走在村道上,一个个满腹心事似的,低头耷脑地不言不语,尽管汽车喇叭叫了几次,挑箩筐的社员就是不让路,以致箩筐几次擦着李达的小车,险些出事。见此情景,李达便叫司机刹住车,自己走下车来问农民:“你们挑着满箩筐的谷子到哪里去?”
“卖余粮去。”社员回答着,语气却是十分的沉闷。李达听说是卖余粮,便高兴地说:“多卖余粮支援国家建设,好!”可社员却带着怨气回答道:“好个屁!”这下可把李达弄糊涂了。经过一番了解,李达才知道其中大有蹊跷。原来是干部虚报浮夸,把减产报为增产,按照上面的要求,增产就要卖余粮,对那些不卖余粮的社员,基层干部就大会批、小会斗,搞得人心惶惶。群众无奈只好勒紧裤腰带,挑着自己的口粮去当余粮卖。怪不得社员有那么大的意见。
李达觉得这路边拣来的材料不尽可靠要弄个清楚明白,一定要再多听听、多看看、多问问。
他来到自家屋里,刚刚坐定,只见几个侄儿缩手缩脚,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他们家中根本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招待远道归来的叔伯。其实李达早就看出家人的窘态,便大声把他们叫到自己的身边,问问情况。侄儿们的回答证实了村道上社员们说的情况是真实的。李达顾不得喝一口水,便抬脚跨步朝村里走去,一连走了几个村,访问了10多户人家,大家纷纷反映干部虚报浮夸弄得大家吃不饱饭,做不好农活。
这次回乡,最让李达伤感的是,村后的那些古樟与横亘在田垌西北边的黑山岭上的黑森林不见了踪影。它们到哪里去了?原来它们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被砍被烧了。正如老百姓总结的那样:全民炼钢,树木砍光;全民炼钢,钯锅鼎锅打光。
李达跟群众说,那些古樟是护村的风景林,是他爷爷的爷爷们栽培起来的,他小时候与小伙伴们在浓密的绿荫下嬉戏读书,大人们劳作之余,也爱在那里歇息乘凉,特别是枝叶之间,藏着许多鸣蝉,把整个村子歌唱得热热闹闹,张扬出--派盎然生机,给乡村带来了欢乐吉祥。而黑山岭上那片黑森林在冬天阻挡了西北寒流,村前那片辽阔的田园也就变得特别的温暖。如今村子没有了护村古树,山岭变成了和尚头,光秃秃的藏不得风又贮不得雨,没有了秀水青山,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说到这里,李达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不由得火了起来:“败家子!大炼钢铁简直是大破坏!祖宗几百年来积下的财富,被他们毁于一旦,太可惜了!”
李达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写成书面调查报告交给零陵县委,并直截了当地批评说:“你们是父母官,应该关心民生疾苦,不要搞花架子.不要欺上瞒下,要实事求是,要体贴老百姓,让他们休养生息,让他们安居乐业。”县委采纳了李达的意见,并表示马上纠正,对那些弄虚作假的干部要进行批评教育。
这次,李达在家乡住了十多天,通过登门拜访,邀请当地群众开座谈会等方式,掌握到大量的真实情况。对1958年“左”的错误有了真切的了解,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曾在多种场合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果再让这种情况发生,像这样下去,共产主义将会变成破产主义,大跃进得变成大倒退,人民公社就会变成人民空社,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还说,看来,1959年彭德怀反映的情况是正确的。李达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得到了乡亲们的称赞说:“你代表我们讲出了心里话。”
二
在家乡调查期间,李达特意住进阔别20年的母——零陵一中。零陵一中是由原蘋洲中学演变而来的。李达在蘋洲中学读了5年书,所以说零陵一中是他的母校。他深入课堂、食堂、宿舍,与师生促膝谈心,了解师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打消青年学生的思想顾虑,鼓励大家认真读书,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1957年反右斗争后,受左倾思潮影响,对个人的政治出身家庭成份十分看重,阶级阵线泾渭分明。当时零陵一中每个班上都有些同学的家庭成份不属于“贫下中农”的范畴,他们担心考大学受影响,思想包袱很重。听说李达来了,他们便约定麻起胆子去请教李达。--天早.上,李达刚走出设在学校办公大楼上的临时卧室外出散步,三四个早在那里等候的同学就迎了,上去,遮遮掩掩地把他们心里的想法谈了出来。李达听完后,摸着其中一个同学的脑袋说:“你家是上中农出身,上中农也是劳动阶级呀解放前也受了苦。至于小土地经营.工商业者出身也不要紧。我们党的阶级政策是讲阶级出身、讲成份,但不唯成份论,‘出身不由己,道路可以选择’,重在表现,这是核心,也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你们都学过政治、历史,我们党的历史上就有许多领导同志并不是贫下中农出身,他们照样做领导工作。我家的出身也不在贫下中农之列,不是还在当大学校长吗?所以家庭出身不大好的同学也不要担心,只要你选择革命的道路,而且各方面都表现好,照样能够为人民所接受。”听了李达这番讲话,他们放下了心头的包袱,轻松上阵努力读书,很多同学高中毕业,后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李达在零陵一中考察时还来到各个班上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他用零陵话跟同学们打招呼。同学们见李达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便七嘴八舌地与他谈了起来。由于这届学生上初中时参加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农忙时下乡摘茶籽、抗旱车水,另外还实行校厂联合办学,同学们半天上课,半天去中国窑业公司劳动,读书风气日益淡薄,不想读书的人也多了起来。一中教导主任蒋传佐在讲课中提倡“认真读书”,并主张在新建校门后面刻上“认真读书”四个大字,而被打成“右倾翻案”子,被停职反省,遭批斗,课也不能上了。亲身经历过这一事件,一些青年学生心生恐惧,生怕成了蒋传佐的“徒子徒孙”而不敢读书。当同学们把这些想法谈出来后,李达对他们说:“你们要正确理解教育方针,要大胆读书,‘认真读书’没有错!要正确处理好政治与读书的关系,红与专的关系。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个‘智育'讲的是学知识,讲的是‘认真读书’不去读书哪来‘智育'?你们要大胆读书,认真读书嘛!要知道知识就是力量,没有知识的人就是愚民。全成了愚民,怎能推动社会前进?怎能建成文明社会?”一席话,使同学们眼界大开,心情舒畅多了。此后,在李达的关心下,蒋传佐的不公正待遇得到改正。蒋传佐亲笔书写了“认真读书”四个大字,显赫地刻在了一进校门就可以看到的地方,认真读书的风气又回到了学校。
三
李达离开零陵一中前一天的下午6点钟左右,尽管晚餐已经开过了,学生食堂里还是热闹非凡,原来是高三年级的--些同学正围着李达和陪同的学校领导谈着学生伙食的事。
“我看这些天你们食堂的伙食还可以,有两个菜,中午还有酸菜汤,但不知平时怎么样?”李达拍拍一个男生的肩膀亲切地问。
“平时我们只吃‘无缝钢管’炒辣子(指学校自己腌制的蕹菜,因干茎很老,同学们给它取名‘无缝钢管”),有时是南瓜汤。一个星期吃一次豆腐干炒辣椒。”同学们几乎同时说。
是这样的吗?”李达问身旁的食堂杨管理员。
“平时吃腌菜的时间是多一些,腌薤菜、腌白菜、腌芥菜、腌萝卜。豆腐是计划供应的,吃得不多。”杨管理员回答说。
陪同的学校领导在一边也说:学生的伙食标准低,没有什么好吃的。不过学生自种的菜,南瓜、萝卜还是有吃的。因为粮食标准低,大个子同学吃不饱,我们食堂就做些红薯汤、南瓜汤给学生吃。
李达听了后,对学校领导和管理员说:“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伙食要尽量搞好些。你们想了很多办法改善学生的伙食,这很好。但还要多想办法,组织师生多种些蔬菜,改善生活,先要多种些饱肚子的菜,萝卜、白菜南瓜都好啊!”陪同的校领导都愉快地答应着。
李达又对同学们说:我相信你们讲的是实话。现在全国人民都在过紧日子,你们也不例外。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的粮食不多,苏联逼债,害苦了我们。但这些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挺起腰杆就能克服困难。过几年我再来一中时,学校食堂一定是另一番模样。看到李达同志如此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大家都高兴地说:一定会苦尽甘来。
四
母校之行后,李达在县长的陪同下视察双牌水库。
看到昔日的潇水被截断,筑起一道拦河大坝,河水从闸门奔腾而下,溅起的浪花把半公里外的天空搅得云雾腾腾,水气飘飘,朦胧一片;山头耸起巨大的铁塔,--根根银线延向远方,在太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右干渠流水欢歌像小河般蜿蜒而下,按人们的意志把库水送到100多公里外的阡陌田间......
“多好的水库啊!家乡变了!”李达情不自禁地兴奋起来,啧啧迭声:“不简单!不简单!修建这么大的水库,真是改天换地呀!”“这座水库是什么时候动工兴建的?”李达问县长。
“1958年。”县长回答。
“大跃进年代也干了一些好事。”李达笑着说。
县长松了一口气,坦然笑了起来。
“这水库是你领导建起来的吗?”李达又问。
“是党领导广大群众修的。”县长回答。
“县长是父母官,要像修双牌水库这样为人民办实事。”李达兴致高涨起来,大声地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那是唯心主义的口号,是违背客观规律、败邦丧国的口号。我们再不要喊这个口号了,再不能放那种亩产10万斤的‘牛皮卫星’了。”他舔了舔嘴唇,接着说:“我这次回家,连60岁的老文盲都晓得高产靠技术和勤劳哩!这就叫辩证法。而我们一些干部却不晓得这浅显的道理,为所欲为地瞎报产量,虚报浮夸,害了老百姓,又害了国家,是极坏的作风,一定要改正。”
县长很尴尬,不好说什么,只是连连点头。
“我觉得我们基层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要学一点哲学,要搞辩证法,不要搞形而上学那一套。”李达滔滔不绝地说着......
五
李达在汽车上看到沿途许多小孩光着屁股,时值9月,天气凉了,小孩为何不穿衣服呢?这时李达记起上次晚上开座谈会时,也有一些光屁股小孩在面前晃来晃去,这表明老百姓穿衣还是一个问题。回到老家,李达指着光屁股小孩问:“这么冷,怎么不让小孩穿裤子呢?”
“节约布票哩!”侄儿李定香随口而答。
“为何连布票也要节约呢?”李达疑惑不解。
“布票发得少。”李定香又答。
“叔叔,请向毛主席反映一下,农民搞劳动,衣服磨损快,要多发一点布票才好。”其他人也附和着说。
“我们队上水土好,为何自己不动手种棉花呢?”李达皱了皱眉头,又问。“种是想种,就是无良种,产量低,划不来。”李定香说。
“嗯!”李达把这些话记在心里。
回到武汉,一种莫名的心绪时刻在缠绕着李达:我们当时组建中国共产党,不就是要领导中国人民闹革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让大家丰衣足食,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吗?现在,解放10多年了,老百姓怎么还缺吃少穿?想到这里,他心情十分沉重,提起笔分别给华中农学院和湖北省棉花试验场写信,请他们提供技术资料和棉花良种。他自己掏钱购买,叫家乡派人赴武汉提取。家乡人原以为李达说着玩的,谁知他真的给买了棉花良种。队上召开群众大会,公布这个消息,会场像热锅炒黄豆一样爆炸起来,一个个表态一定要把棉花种好。大家按照资料要求播种、中耕、施肥,果然获得了好收成,解决了“穿衣难”的问题。
百姓的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李达时常将家乡的人和事记挂在心头。这次回来,在家乡十几天的调查行程中,李达一路上抒发着浓浓的乡情,播撒着深深的爱意,传播着真知灼......
来源:《零陵区红色文化干部读本》
编辑:梁园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