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唐高翔)“规划农宿,兴修栈道、建设百果园……”近日,笔者走进零陵区富家桥镇涧岩头村,一片热火朝天的旅游开发景象,昭示着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势头。
该区通过挖掘传统村落和古建筑的厚重古韵,打造耕读文化、民俗文化、孝德文化等文化名片,因地制宜推出追溯历史、观赏风情、果蔬采摘等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往寻古探幽。
同样的一幕也出现在菱角塘镇画眉山村,那里的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红六军团长征临时指挥部旧址”历史陈列馆、红色标语、红色雕塑、红军井、红军桥、红军广场等景点,让人仿佛置身那段峥嵘岁月之中……文化,成为一条生命线,贯穿于潇湘大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
文化是根,是一种长久的内涵和积淀。而乡村文化,则是乡村民众群体生活智慧的结晶,文化对于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零陵区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工程,既塑形又铸魂,既注重里子又注重面子,多处发力游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大力推进农村地区标准化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近年来,该区投资数千万元,建设图书总馆1个、图书分馆195个、文化总馆1个、文化分馆47个,建农家书屋506个,建文化广场334个,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场馆实现WIFI网络全覆盖,数字服务设备齐全等等,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
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蕴。一方面该区通过组织开展“磨豆腐、划龙舟、摸鱼、犁田、重阳赏菊、清明祭祖”等各种活动传承农村耕读文化、孝悌文化等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守护好中华文化之根。另一方面,零陵区结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将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内容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绘制农耕文化墙,组织开展插田、打滋耙、扭秧歌等农耕文化比赛活动,使之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之一。
落实好各项制度配套。该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激发农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组织培训、资金扶持等举措鼓励、支持和吸引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高素质、有责任、有情怀的知识分子、专业人才等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全面激发以群众为主体的全社会参与热情,农村文化造血功能逐渐提升、日趋强大。
围绕“乡愁”重构乡村文化生态。大力保护挖掘好周家大院、赵家湾、柳子街等古村古街、祠堂民宅、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遗产,该区成功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中国传统古村落10个,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名街1条。积极保护利用好“喝对酒、唱山歌、上梁等民俗风情,剪纸、雕刻”等传统技艺,二胡、鱼鼓等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村文化沾带“泥土的芬芳”,增添“时光的味道”,成为人们乡愁的寄托。
来源:零陵区创建办
作者:唐高翔
编辑: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