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中国行)莲花摇曳出濂溪家风——探访永州古建筑老街区之周家大院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杨中瑜 编辑:梁园翠 2024-07-04 08:09:11
—分享—

本网讯(通讯员 杨中瑜 )一个村庄如同一个人,一个古村如同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

抵达零陵周家大院,正值炎炎夏日。村前原本有两个大池塘,池塘里盛开荷花,甚是美丽。后来因为游客多车多,辟为广场。好在村子东南方向还有些许荷花,正迎风摇曳出“疏惰乃败身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的濂溪家风。周氏祖祖辈辈十分注重对子孙后代的思想道德教育,于此营造了一个尊亲孝友、家族和睦、人丁兴旺、家业盛达的“耕读乐园”。

图片

航拍周家大院-郑文 摄

沿着村里的石板路,走向“老院子”。我仿佛看见远处走着一队人,他们是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后代。彼时为明景泰年间(1450-1457年),那些人来到这块“左青龙,右白虎,后朱雀,前玄武”的风水宝地,卸下行囊,躬耕繁衍,开枝散叶,并且在面贤水、进水,倚凤凰山的地方,建起了明代的“老院子”“红门楼”“黑门楼”和清朝的“新院子”“子岩府”“四大家院”六座气势雄阔的住宅。

图片

周家大院-赵层发 饶启文摄

而今,从高空俯瞰,可以发现周家大院整体布局暗含风水玄机,自西向东呈北斗星形排列,依山就势,南高北低,好像端坐在太师椅上。六座院落有分有合,浑然一体,既各自独立成院,又相互和谐相连,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其中,“四大家院”规模最为庞大,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白驹过隙,日月如梭。谁能想象,从周家大院的开山鼻祖算起,他们的子孙繁衍至今,已有二十七代。这些周家人,生于斯、长于斯、又葬于斯,把他们的一切都融入了这块宝地。然人如花落,家风永恒。

图片

古宅-郭志强 摄

怀悠闲之心,穿行于六座院子里,让人惊讶院落之大,六座呈北斗状分布的院子,占地一百二十亩,总建筑面积四万五千平方米,有正屋、横屋一百八十多栋,大小房子一千三百多间,天井一百三十六个,巷道四十多条,游亭三十六座。其中有无数的祖屋、堂屋、正屋、厢房,跳马墙、龙头翘檐、木门石墩、龙凤浮雕,木刻花窗……特别是建于清代的三个院落,封闭而幽静,高大气派的正厅将东西厢房相隔两旁,脚下青灰色的方块地砖干净平整,四周环顾,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仰头,蓝天明朗,屋脊高翘。门窗上的木雕雀鸟,似展翅飞翔。轻风吹拂,湘南民俗风情弥漫了整个院子。

图片

黄染古村-夏伟 摄

在有些许破败的尚书府,审视残存的门墩石阶和房屋基础痕迹,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格局。再想起那个38岁中进士、70岁官至南京户部尚书的周希圣,想起他研修王阳明心学的著作《王文成公集》,后因得罪权宦魏忠贤罢官回乡,在85岁善终于斯,令人感慨万千。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祖堂屋神龛两侧的这副木刻对联,正是周家大院的立世准则。

清同治年间,出生于此的周崇傅,乃周希圣第九代孙,他博学多才,居进士,出翰林,曾随左宗棠收复新疆,赴江苏、浙江整饬盐纲。后乞归永州,主讲于蘋洲书院。他的故居叫子岩府,也被人称为“翰林府第”。大门两侧“翰林府第,濂溪家风”的对联,有一种来自仕宦与旧学的威仪,也清楚地表明此院与周敦颐的血脉牵连。

图片

阳光满屋-刘永忠 摄

走进周家大院,只要稍微留心,就可以发现随处可见莲花图案,在入口的石门墩上、柱础上、额枋上、窗花上,甚至梁架上的童柱下方、鹅卵石铺成的地上,可见周敦颐的《爱莲说》已深深植入周氏族人的心中,成了传家立业之根本。

2007年,周家大院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杨中瑜

编辑:梁园翠

阅读下一篇

返回零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