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移动120”张正文:廿八载乡医路,银针草药暖万家

来源:零陵区卫健局 作者:李卫栋 编辑:梁园翠 2025-08-19 17:24:47
—分享—

本网讯(通讯员 李卫栋)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健康守门人”,他们用青春丈量岁月,以双手托护生命希望。零陵区菱角塘镇卫生院副院长张正文,便是其中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代表。他扎根乡土二十八载,以“路远行则至,事难做必成”的信念,将仁心仁术化作万家灯火旁的温暖守护。

微信图片_2025-08-19_171124_822.jpg

乡亲们口中的“移动120”

看到张医生的白大褂,心里就踏实了!甭管多晚、多远,一个电话,他总是想办法赶来。”这是接履桥街道和菱角塘镇许多乡亲的肺腑之言。他们亲切地称张正文为“移动120”。

生于杏林世家的张正文,自幼立志悬壶济世。1997年从原零陵地区卫校毕业,他放弃南下就业的机会,毅然选择濒临解散的原接履桥镇卫生院,这一扎根就是二十五年。面对地域辽阔、村民散居、老人求医艰难的现实,以及薄弱的医疗条件与滞后的防病意识,张正文踏遍千家万户宣讲健康知识,全力推进预防接种。一身汗水、两脚泥泞、满腔赤诚,为当地预防保健工作打下最坚实的根基。文雷村的李才想老人道:“那年冬天我半夜突发高烧,家里就我一个人,试着给张医生打了个电话,他二话没说,顶着寒风骑摩托就来了。要不是他及时赶到,后果我都不敢想。”

银针草药挑破“不可能”

张正文的医术,在一次次的挑战不可能中淬炼得愈发精湛。他的同事魏小苹感慨:“张院长最让人佩服的,就是那股‘死磕’的劲儿和化腐朽为神奇的中医功底。在咱们基层,设备有限,很多疑难杂症看着都发怵,但他总能沉下心来,从中医经典里找思路,用最‘土’的办法解决大问题。”

最令人动容的案例之一,是富家桥镇高贤村的魏子健。孩子罹患严重的肾病综合征,长期少尿浮肿伴高血压蛋白尿,辗转全国大医院却日渐危重,家里几乎绝望。张正文接诊后,没有轻言放弃。他详察病症,凭借多年经验辨证施治,精心制定传统中草药方案。为寻遍稀缺药材,他亲自翻山越岭深入老林采挖。经他精准诊疗与悉心调理,魏子健竟奇迹般康复。孩子父亲魏先生紧紧握住张医生的手,热泪盈眶:“张医生,您救了我娃的命啊!孩子娘抛弃了我们,娃要是也没了,我也活不下去!您的大恩大德,我们全家永世不忘!”

菱角塘镇天字地村张凤鸣老人罹患顽固性胃溃疡及冠心病多年,辗转求医家财耗尽,却收效甚微,几近绝望。2023年5月转至菱角塘镇卫生院,张正文针对其病情实施特色中医药治疗,仅两月后,顽疾竟愈。老人紧握张医生的手,老泪纵横:“本想等死了!没想到,您张医生用几副草药和银针,硬是把我从鬼门关拽回来了!这才是咱老百姓的‘神医’啊!”

在设备简陋的乡镇卫生院,张正文苦研中医知识和理疗技能,以银针草药祛除病痛,多年摸索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中西并重疗法,成为守护乡亲健康的独特守护力量。

廿八载仁心映青山

“条件不够耐心补,技术不足学习填。”这是张正文常挂在嘴边的话。2022年,张正文被任命为菱角塘镇卫生院副院长,他看到的不是职位的光环,而是偏远村落乡亲们看病难的愁容。他主动请缨到天字地分院:“让我去吧,那里的乡亲更需要。”于是,副院长办公室的椅子还未坐热,张正文的身影便出现在天字地分院略显简陋的诊室里。洁白的诊室,他听诊问医的身影格外专注;窗外是连绵的青山,窗内是他守护一方健康的坚定决心。

在分院,“条件不够”是常态。设备有限,疑难杂症需要更精密的检查,他便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加倍耐心,细致问诊、反复推敲,用最稳妥的方法为乡亲解除病痛。他深知知识更新对乡镇医生的重要。厚厚的医学笔记、手机里存满的学习资料,都是他“学习填”的生动注脚。提起他,菱角塘镇卫生院院长廖建军语气里满是敬重与感慨:“张正文同志是我们卫生院的‘定海神针’,更是乡镇医生学习的榜样。他不仅医术精湛,对乡亲们深入骨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令人动容。”

“路再远,行久则近;事再难,为久则通。”张正文用半生光阴践行了这句箴言。他怀揣一颗滚烫的仁心,用脚步丈量责任,以银针草药祛除病痛。二十八载春秋,他接诊超十万人次,足迹遍布村村寨寨;二十八载如一日,他甘守清贫,默默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汗水和荣誉相伴,2010年他获评零陵区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16至2021年及2023年连续七年获零陵区政府嘉奖。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用张张奖状,无言见证着一位乡村医者的不凡坚守。

来源:零陵区卫健局

作者:李卫栋

编辑:梁园翠

阅读下一篇

返回零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