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零陵榜样说】大山深处的健康守护者——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郭秋华

来源:零陵区邮亭圩镇 作者:周若馨 编辑:郑志祥 2025-05-14 14:53:37
—分享—

本网讯(通讯员 周若馨)在永州零陵的群山深处,蜿蜒的山路间总能看到一个背着药箱、步履匆匆的身影。他叫郭秋华,一位扎根基层40载的乡村医生。从青丝到白发,他用自己的坚守,为2个乡镇、10余个村庄的乡亲们筑起了一道健康屏障。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郭神仙”,这不仅是对他医术的认可,更是对他医者仁心的最高赞誉。

图片

学医路:从田间少年到“乡村名医”

1965年,郭秋华出生在邮亭圩镇小河江村。这里群山环绕,交通闭塞,乡亲们生病时只能靠草药硬扛,许多人因缺医少药耽误治疗。年幼的郭秋华目睹乡邻因重病离世,心中埋下了一颗从医的种子:“我要让乡亲们不再受病痛之苦。”

1985年,20岁的他踏上学医之路,进入永州市卫生进修学校,毕业后毅然回乡,创办了小河江村卫生室。1998年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面对乡村医疗的匮乏,他深知唯有不断精进才能救更多人。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2013年,48岁的他取得农村医学专业中专学历;2017年至2019年,他白天看诊、夜晚挑灯苦读,2018年他自学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证,2019年拿到湖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大专文凭;如今,59岁的他仍在备考执业医师证。他说,“活到老学到老,才能看好更多病,才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

为了提高诊疗水平,2019年他主动申请到永州市零陵区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进修。半年时间里,他白天跟着专家学习针灸技术,晚上整理病例到深夜,最终以优异成绩结业。此后,他将中医针灸与西医结合,为许多贫困患者节省了治疗费用。“郭医生扎几针,比去城里医院管用!”村民们的口碑,是他医术最好的证明。

图片

行医事:以命护命的40年

2008年寒冬,楠木源村(现马鞍岭村)被大雪封山。村民刘某腹痛难忍,电话求助时声音颤抖。郭秋华立刻抓起药箱,跨上摩托车冲进风雪中。山路被积雪覆盖,摩托车行至山脚便无法前进。他深一脚浅一脚徒步3公里,几次险些滑落山崖,最终赶到患者家中并及时为患者治疗。“那会儿哪顾得上危险?晚一分钟都可能要命。”回忆往事,他只是淡淡地说。

2019年冬夜,桐梓坪敬老院80多岁的祝奶奶突感胃痛,郭秋华接到电话赶忙前往。返程时天色已暗,为避让货车,他连人带车摔进沟渠,右手骨折。未等骨伤痊愈,他就缠着绷带复工:“手伤了,不影响问诊开药。”家里人劝他休息,他却说道:“小伤不碍事,乡亲们看个病也不容易。”如今那道伤疤仍刻在他右手,每逢阴雨湿冷,骨缝便隐隐作痛。

孤儿患者盘某自幼失去双亲,生活困顿。郭秋华得知其情况后,主动承担起健康守护责任。多年来每逢盘某感冒发烧,郭医生不仅免费诊治,还常自掏腰包垫付药费。面对身边人称赞,郭医生总说:“孩子没爹没妈,我能帮就多帮点。”这份跨越十余载的医者仁心,在偏远山村默默传递着人间温暖。

2024年冬,麻时塘村80岁的乔奶奶突发脑梗,半边身子瘫痪。郭秋华每日前往乔奶奶家中,用针灸配合药物治疗。一周后,乔奶奶竟能下床走动,全程花费不到千元。“城里医院说要花好几万,郭医生真是‘神仙’!”家属含泪感慨。像这样患脑梗、脑出血等重症的病患,郭秋华共诊治了20余人。多名康复患者欲赠锦旗致谢,均被婉拒:“没必要花这个钱,大家攒点钱不容易,留着过日子。”

图片

守初心:大山深处的“健康灯塔”

40年来,郭秋华的足迹遍布周边10余个村庄,甚至邻镇患者也慕名而来。他每天清晨5点半出诊,深夜10点归家,最多时一天接诊30余人。永蓝高速建设期间,工人集体感染,他带着药箱驻守工地;新冠疫情暴发,他主动请缨担任志愿者,穿梭于各社区连续采集核酸达半个多月。

有人问他为何不进城发展,他望着诊室里泛黄的《乡村医生手册》说:“这里需要我。”40年来,他的卫生室始终简朴如初,没有锦旗,没有奖状,唯有药箱、听诊器和学习医术的书籍,静静见证——这份坚守,无声却如山般厚重。

从田间少年到花甲医者,深藏“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功名30年,郭秋华用半生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涓涓细流,润泽着一方乡土。正如乡亲们所说:“有郭医生在,我们心里就踏实。”

来源:零陵区邮亭圩镇

作者:周若馨

编辑:郑志祥

阅读下一篇

返回零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