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零陵渔鼓,我不由得想起两件童年往事,准确地说,是童年中两 个打渔鼓的艺人。
第一个来到我老家晓塘冲打渔鼓的人,姓陈。他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到 我们村里的时候,应该将近七十岁了。他双眼失明,我们村的人就很不恭 地叫他陈瞎子。老艺人在台上唱渔鼓的时候,他的儿子就静静地坐在台上 的一个角落用二胡和京胡为他伴奏。老艺人的嗓音嘶哑而又嘹亮,他一上台, 就像一只苍老的画眉鸟飞进了一片枣园,那叽叽喳喳的鸣叫尖锐而又空茫, 在夜色中传得很远很远,远得好像那声音一直就在天际的边缘不停地飞翔一样。
直到现在,我仍然固执地认为,渔鼓的悠长律韵是被寂寞擦亮的。这就仿佛寂寞雪野里的一枝雪莲,在缺少生机的雪原上,雪莲的开放就是照 亮这片寂寞荒野的炽热火焰。
我的家乡晓塘冲虽然有许多的竹子,许多的枣树,许多的麻雀和画眉, 这些生灵足以让我的村庄显得婉约而又灵秀。可是,我的村庄却又总是被 一种很宽广很深厚的寂寞覆盖着。
就是在这种寂寞中,渔鼓的音韵就像深山古刹里的木鱼声一样,让我的村庄平添了一种近乎禅一的清幽余韵,让我村庄里的人从虔诚的聆听中找到了一扇精神突围的门窗。
渔鼓队表演。
那个姓陈的盲人虽然看不见我,看不见我们村庄里的任何一个人,可是, 他却能看清许多我至今未知的事物和这个从来就没有真正寂寞过的世界。
后来我才知道,陈瞎子并不是我们祁阳人,他是祁东人。这让我想到, 祁东渔鼓后来名声越来越响,应该与陈瞎子这样的渔鼓艺人一代一代的传 承不无关系。更富有戏剧性的是,祁东渔鼓虽然名声在外,但它的根却不 在祁东,而在祁阳。原因很简单,渔鼓中有两个元素是属于祁阳的,一个是戏剧唱腔,一个是小调吟唱。戏剧唱腔是明显的祁剧唱腔,小调更是祁阳土生土长的特色菜,那味道就是地地道道的祁阳味。
然而,再往后我才确切地知道,说渔鼓的根在祁阳也不准确,因为后来的渔鼓不仅融入了祁剧和小调的唱腔,还明显地糅合了花鼓戏的味道。而花鼓戏又是远近闻名的,这就给渔鼓的宗派和根系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疑 团。再查阅零陵渔鼓的相关史料,我才知道,零陵渔鼓有南、北二路之分, 两者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的差异。南路流传于道县、江永、江华、宁远、 新田、蓝山,北路流传于零陵、双牌、冷水滩、东安、祁阳。而祁东又是祁阳的邻居,祁东渔鼓无疑是属于北路流派了。既然是北路流派,零陵渔鼓与祁东渔鼓也就有了一脉相承的文化勾连。
来源:红网
作者:凌鹰
编辑:单建华
本文为零陵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