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吕家大院:湘桂古道上的明珠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杨金砖 唐浪 编辑:郑志祥 2022-03-18 08:49:15
—分享—

作者 杨金砖 唐浪

吕家大院位于零陵区珠山镇翻身洞村十组吕家暨石弄自然村,在距零陵古城42公里的湘桂古道上。其地理坐标为北纬N26°5′50″,东经E111°19′26″,海拔为199米。

微信图片_20220318083617.jpg

石弄自然村属丘陵山水地貌,三面青山环抱,四周树木密茂。吕家大院倚山而建,门前良田百顷,发源于都庞余脉的石期河,绕村东边而过。院落的左前方有一口古井,水质甘冽,清泉从井底汩汩而出,冬温夏凉,从不干涸。因其正处在古湘桂古道上,但凡西去广西,东进零陵,北上东安者,南去道州者,多经过此村,因此,该井也成为南来北往商旅过客的休息饮水之所。水井边樟树、柏树成荫,凉风习习,每当炎热夏夜,或是亭午时分,这里则是村民休息纳凉的最好去处。

微信图片_20220318083626.jpg

离水井不远处有一棵树龄超过300年的桂花树。硕大的树冠,几乎占去半亩田宽。每当中秋时节,满树上都是一簇一簇的金黄色的桂花,微风轻拂,香飘十里。周边几个村庄的百姓常常是闻香而动,不约而同地来这里欣赏这馥郁芬芳的桂花清香。亦有人将飘落的桂花收拾起来,晾干之后,或用于泡茶,或拿来浸酒,其淡淡桂花之香,更是给人无穷回味。

吕家大院的后面为小山丘,山里竹树茂密,怪石突耸,百态千姿,鸟语花香,一年四季,景色如一,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村级公路绕村而行,宜居环境令人陶醉。

吕家大院是湘桂古道上的一座典型的湘南民宅类古院落。据其村里的耆老说:石弄吕家的开创始祖为吕太仑公,其原住石期河对岸的坝上村。吕家族人说:其先祖以农耕为生,初为一地主耕田,遂租住其庄屋。后来发家,便自建家宅。但从吕太仑兄弟三人皆为太学生一事看,绝非一般的田野耕夫。其所住小庄屋,很有可能本身就是他自家的庄园,或是从别人家购得。

在村中采访另一位吕氏族人,他说起另一个版本:“其老祖宗住在坝上村,当时田地之多,曾富甲一方。从火湘桥到东湘桥,上下几十里都是吕家田地,当时庄屋就有十几个。石弄村庄屋只是他们吕家的一个小庄屋,后来在分家时分给了吕太仑公。”此说可信,这与《吕氏家谱》下面的一条信息较为稳合。

《吕氏家谱》载曰:“太仑子,和煦,迁居庄屋。生道光十六年九月三日,殁光绪辛丑年十二月六日,葬曹爱门。”由此条信息足可推知,当时吕太仑迁居石弄村庄屋时,其儿子吕和煦是随同迁来的,而非在石弄庄屋或吕家大院里出生。也证明在道光十六年前,吕家大院还没有完全建好,不然,其子吕和煦就不会随同迁至“庄屋”。

吕家大院,工程浩大,绝三五年所能完工,但总时也不会超过十年。因此,其始建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无疑,后逐渐扩建,至清晚期与民国时期曾多次维修,遂形成现有格局。

吕家大院自修建以来,一直为吕家人所居住。代际之间,时加维护,尽管目前大院主人已搬至城里,偌大的正屋空无一人,但因其户主依然定时修缮,细加维护,故此,院内虽然寂寥宁静,但并不显得颓废。

吕家大院,丑山未向,坐北稍偏于东,向南约偏于西。系传统的砖木结构,四周外墙用规整的长条青石作基,在青石砌有60公分高的三合泥小砌,小砌之上再砌青砖,外墙非常平整,外墙直至屋脊之上,起到封火功效,其上小盖青瓦,错落有致,形成独特的外部视角效果。

整个建筑群落由正屋与横屋组成,共三纵三横,总建筑面积达2000余平米,目前保存基本完好的建筑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青瓦灰墙,硬山顶,三级马头封火墙,翼角凌空,翘然欲飞。目前保存的吕家大院横屋已有些损毁,独有正屋保存完好。其正屋又分为庭院、前栋、中栋、后栋四个部分,栋宇之间由围墙相连,形成一个独自封闭的整体。正屋庭院的前面为照墙,照墙上没有开设正门,只是开设了四个不大的窗户,从庭院里面可以通过窗户很方便地观察到屋外动静,而在屋外,该窗户则离开地面已近2米,很难察看到屋内的情况。庭院与前栋之间有60公分的层差,庭院里有两棵树,树高已超过二丈,从远处可以隐约地看到庭院的树冠。其正屋的屋脊没有高过四面的围墙,因此,从矮处根本看不到大院的结构和布局。

正屋与东、西两侧的横屋间,共开有八个宽窄不一的券门。券门成对称性,东、西两侧各四个。要进入正屋,只有通过每栋间的券门而入,前栋与中栋的券门外各有两级台阶,表明正屋的地基高于横屋,这起到防湿防潮与排水的功效,保证了正屋各个房间地面一年四季的干爽不潮。各券门都有一条高高的石门槛,显示正屋主人的尊贵。门槛里边是两扇对开的厚厚的木门,前栋券门总宽为1.78米,只能容一个人挑一担箩筐进出,门楣上仿若曾有泥塑或字画,但今已不存,只留下一些泥痕。

吕家大院论其体量规模,在零陵传统村落中算是较小的。但其品位层次较高,很有湘南建筑和湘桂边界区域的地域特色。

吕家大院,正屋建筑保存基本完整。整个院落布局、建筑风格、制作工艺与装饰水准,都十分精致,耕读文化与安全意识非常强烈。从木雕窗花、驼峰造型,到柱础与台阶侧面的石刻图案,以及封火墙上的彩绘与门楣上的泥堆,都表现了湘南有清代的民间工艺水准和百姓的审美追求,处处显示了吕氏一族的文化品味和思想情感。

离石弄吕家不远的田洞中,有一座祭祀岳飞的庙宇,人曰岳公庙。由此可见,这里的尚武精神。因为珠山地处湘桂边界,系兵家常争之地,每有动乱,土匪流寇时有侵扰,因此,百姓必须强武健身,以保家卫国。从而,对岳飞的精忠报国、英勇抗敌精神非常敬佩。听说过去岳公庙的香火一直非常旺盛,进入1950年代,岳公庙改建成了“翻身洞小学”,成为周边十里八村小孩读书的地方。至2000年后,翻身洞小学迁至别处,原来的校门被砌上砖墙,封堵了起来。独其校名与两侧的对联犹存,联曰:“园丁洒热血,桃李吐芬芳。”然而,屋宇因闲置下来而渐渐颓废,瓦落檐露,垣残壁断,杂草丛生。

走进石弄吕家,会发现吕氏家族中尚武崇学蔚然成风。在吕家村,根本找不到打牌玩麻将,或是游手好闲之人。不是他不想玩耍,而是在他们的家风家规中根本看不起玩耍的人。吕家村人从小养成一种好学向上、勤奋拼搏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滋养,吕家村民风纯朴,向学之心甚切,各家各户都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小孩,相继将孩儿送至学风较好的城里学校读书,一个百十来人的村子,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竟考上了二三十名大学生,目前拥有留学生1人,博士3人,硕士5人,本科30人,几乎是家家都有大学生,户户人家都重视人才培养。

由此可见,不仅吕家大院的建筑风格是零陵区域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独特院落,为清中期湘南民居的一个典范,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艺术价值、人居环境价值和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家风家教,崇文尚武,勤劳耕作的品性,更是邻村的榜样。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杨金砖 唐浪

编辑:郑志祥

阅读下一篇

返回零陵新闻网首页